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
自从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建立定班、定员、定时的班级授课制以来,世界各国的教学论专家都殚精竭虑地在探索这种教学制度的机制特点,研究在规定课时内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的方法。尽管有些国家的教育家已经意识到这种教学制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授课对象和授课过程有种种限制,因而提出了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道尔顿制作业法等各种设想,试图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藩篱,但是,从总体说来,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占据优势。在我国,从20世纪初新式学堂建立起,直至现在,学校各科教学也仍然是按班级、按固定课时集体授课,很少例外。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在我们把“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重新提出,并以此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实在是由于一个现实的问题令学生、家长、社会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种过重的负担,不但使学生本人难以承受,而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转移到一部分家长身上,使家长也感到不胜重荷。学习,不能没有负担,但是,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导致的结果却是对于学习的厌倦、恐惧和不知所措,因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这就得不偿失了。
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却并不见佳,这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个原因恐怕就是我们某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十分懂得要珍惜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特别是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最重要的时间是每节课的45分钟。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不到位,热衷于“堤内损失堤外补”,必然要增加课外学习的负担。课上稀松,课后沉重,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前提条件当然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这里的关键是两条: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有本钱而不肯负责,上课必然稀松;肯负责而没本钱,教师自己昏昏,学生安能昭昭,效率云云,当然更谈不上。所以,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德才素养。
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要增强教学的目标意识。班级授课,是众人集体授课,上课铃响,学生坐定,这时学生们的思维呈离散状态,需要有一种力量把处于离散状态的思维很快集中起来。这种力量就是教学目标。用控制论上的说法,就是所谓目标控制,或叫定向控制。这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关键之一。当然,揭示教学目标,不完全是为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思维。教学目标一经确立,它将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支配力量,45分钟内的一切活动都将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学生的思维也将在特定目标的支配下,呈现出紧张而活跃的态势。教学的随意性、模糊性必然要造成学生思维的离散,即走神;只有教学的定向控制明晰而有力,学生才能始终处于思维的紧张、活跃状态。
其次是要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45分钟,就如同一篇文章,也要讲究章法。文章千篇,章法各异,但都要有章法。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同一门学科,每堂课也有每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因而章法也不可能完全雷同,但毕竟也都要有章法。课堂教学的章法,大致说来,要有这样一些环节:一是定向,即揭示教学目标。二是自读,即学生按照提示的教学目标自己阅读教科书的有关部分。学生阅读教科书,在语文科是受到重视的,在其他学科往往被忽视,这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家曾经强调:各学科的教师都有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的任务。这个观点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三是研讨,即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和讨论。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理科教师这时往往需要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必要的演示,以便由感性向理性推进。四是归纳,即“举一”,根据教学目标,概括出某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五是应用,即“反三”,通过适当的作业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去试着解决实际问题。六是反馈,即总结“应用”环节的得失,作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定向”环节的参照。这些教学环节,应当环环紧扣,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述一些教学环节,可以因教学需要而分出主次轻重,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课型,如启发讲授课、自学质疑课、重点研讨课、操作演示课、作业练习课、综合复习课等等。但是,不管什么课型,它本身仍然需要讲究章法,使教学进程有条不紊,使学生学有所得。
另外,还要重视当堂获取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规定的新知传授和技能训练,学生究竟有没有懂,懂了哪些;有没有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教师都应该做到大体有数。这就涉及课堂作业的时机、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凡是属于目标检测性质的作业,一般都宜于当堂布置、当堂完成。而当堂布置、当堂完成的作业,必须紧扣目标,量少而质高,并且尽可能覆盖全班。笔者曾经结识过一位姓高的资深中学数学教师,在职时人称“高三题”,他每讲一个重要数学原理,一般都布置三道作业题。一道题当堂完成,检测学生对这一数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并作扼要小结;另两道题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其中一题是巩固性的,另一题是延展性的。学生课后负担不重,教学效果却极佳。当然,要精选出三道作业题比照抄照搬各种练习册上编制的大量作业题难得多,因为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晶。但是,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质量,却非有这种精益求精披沙沥金的功夫不可。
当堂获取信息反馈的又一个积极意义,是便于及时发现某些差生的“盲点”,并给予必要的帮助。班级授课的局限之一,就是不易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而要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又不能把差生问题“略而不论”;恰恰相反,重视差生的转化,正是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所以,有些学校、有些任课教师尝试设计A、B两种作业,使部分差生也能当堂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逐步缩小与一般同学的差距,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把课外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说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甚至包括放学回家以后、节假日期间的课余生活,都被教师布置的超量的作业和练习挤满,以致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娱乐和其他自主活动的时间。造成这种状况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课外学习也必须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如果稍稍放松,不是因为“失控”而造成“自流”,就是因为自己的“宽容”而让别的学科把时间占去,自己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这些想法的本意无可非议,然而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把课外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主观上不想把课外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上煮出来的夹生饭,反正可以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通过大量作业、练习来再加温、重新煮。要是学生家长有条件,还可以帮着加温帮着煮。反之,主观上意识到课外学习的主动权应当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也就必然要十分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力求教学目标在课内得以实现,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不致把夹生饭端到课外去。可见,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内课外的关系问题上,非转变观念不可。
学生除了必要的休息和自娱时间以外,在课外当然还需要学习。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受控的,一类是自主的。一个学生,从幼时入小学到成长进大学,课外学习的受控部分,相对而言,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在小学,特别是低幼年级,受教师控制的课外作业练习应该是很少很少的。日本的有些小学,低幼年级学生的书包放学时是不准带回家的(有专设的柜子存放)。换句话说,根本没有硬性规定的课外作业,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或在放学前完成。审视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从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被大量的课外作业所控制。现在实行六年制、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失学”的少年儿童是越来越少了,可是因为过重的作业负担而“失欢”的却越来越多,这不能不令人忧虑。至于一旦进入大学,按理说课外学习的受控部分也应当逐步减少而自主部分逐步增多,因为这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增强,学习专业知识主要靠自己。然而,即使在眼下的大学里,也有点“失常”:不“受控”便“失控”;该“自主”却“自流”。真正能自主学习、自为研索者当然有,但为数并不多。在一般的中学或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学习的受控部分相对多一些,是正常的,这就是所谓“合理的、必要的课业负担”。这里绝对需要的是数量和质量的控制。有些学科或有些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可以在课内完成的,就不必布置课外作业。必须布置作业的,数量要控制,质量要提高,力求“一以当十”,决不搞“题海战术”。
即使是课外学习受控部分相对较多的中学阶段,也必须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步增大其比重。自主学习是学生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发展个性的重要环节。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逐步形成的。中学里不注意提供这种实践机会,只让学生在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依赖性,只要没有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所谓“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持续高压的产物。进入大学,不懂得或不习惯自主学习,中学教育不能辞其咎。
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能取得好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从宏观上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结果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班学生都在规定的课时内程度不同地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知的知了,应会的会了,不需要在课外用过多的时间来重煮夹生饭。这样,就为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时间,留出了必要的余地。另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逐步掌握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给予了方法指导。有时间,感兴趣,懂方法,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便有了保证。
人们常说,教学的成败得失,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如何。这话是不错的。然而,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决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超量的作业和连续的测验压出来、逼出来的。它是靠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逐步激发起来的。这样激发起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是可以巩固、可以持久、可以长时间发挥作用的。而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巩固、持久和有效,其表现固然是在课内,而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课外。如果在离开了教师的控制以后,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着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因为只有这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能为“不需要教”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供可能。当学生在课外也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作为一种反作用,也必将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便形成了教学上的良性循环。
有人担心,如果不用大量的作业、练习控制学生课外全部的学习时间,在中考或高考中难免要“失分”。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试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课外实行“全方位”控制,与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课外适当放开,让学生有较多的休息和自主学习机会,二者相比,何者效果更好些呢?在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在各类考试以考察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总趋势面前,无疑是后者的效果更好。这绝不是理论上的推断和揣测,而是被许多改革者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事实。
努力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把课外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